如果純粹論要找到工作的話
我覺得在台灣應該不容易找不到工作
(台灣缺工缺成這樣 — 剛畢業新鮮的肝誰不要)
但我想,我們在問這個問題的時候
應該在想的不是這個層面的 _找不找得到工作_
而是 _找不找得到自己目標的工作_
# 心理師路線
首先如果你的目標是走 _臨床/諮商心理師_ 路線
這種需要執照,經過國家考試的工作
那你不需要問這個問題
你除了成功從心理研究所畢業你沒有別的選擇
但心理系最終會成為心理師的人比例不高
除了名額有限,競爭激烈,僧多粥少的原因
一部分可能會考量到這個工作的性質和薪資
在台灣用未必高的薪資
(一般在台灣起薪大概35000~40000左右)
保持專業的抽離態度去應對
別人的可能很令人沮喪或無力的情境
這個工作我很確定我不行
從自己的人格特質,職涯目標和情緒耐受度
完全不行
![[貼圖_達咩.png|200]]
# 學術路線
如果你也是很堅定想走學術路線
搞研究,當學者etc.
那你也不需要想這個問題
你就是需要拿到畢業證書
很多張的畢業證書來支撐你的學術生涯
我在上大學前其實也是很堅定的
超級想要成為學者
我當時候最感興趣的學科是
_Game Theory 賽局理論_
和 _Behavioral Neuroscience 行為神經心理學_
直到我在大學因為 Covid 疫情
因為一些課堂上的遭遇
對於學術生涯有些幻滅,覺得很無趣
| 我在 [[我不喜歡聊過去\|一次在心理系的講座中]] 分享了這段<br>學術幻滅的經歷 | Ramon Cajal 繪製的神經元,我曾經尤其<br>著迷於這些像外星生物的各式神經元中 |
|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
|  |  |
yup
典型大學生涯4年
4年會改變很多人和事
你也(或許)會在其中探索出自己的目標和價值觀
# 其他路線
如果是其他的職涯路線
我認為
心理系未必 (在台灣) 有那麼高的競爭力
現實的角度,
心理系的學問需要搭配別的落地學問才能發揮最大效果
舉例:如果想要應徵行銷職位,
你需要會一些社群運營,平面設計
活動籌辦經驗,專案管理,內容策劃 etc.
這些知識心理系 (通常) 不會教
有可能別的科系也不會教啦
但是我很確定你在 _性格心理學_ 裡面學的
一點點精神分析,Big5,MBTI,存在主義
在你要賣給別人行銷企劃時 (通常) 不會有用
事實上,很多科系都沒有對應的明確的職場崗位
e.g. 很多理學院科系(數學,物理,生科系)
惡名昭彰的哲學系、地科系、語言科系
這些科系在專業上當然有他對應的職位
— 學術研究,教師,特定極專業行業內的研究人員
但大部分人都不會是這個路線
# 結論:我相信落地知識和實務經驗
或許問:心理系是不是很難找工作
這個問法有一點不直接對應實際狀況
如果你在找工作時候有實務經驗和成績
能夠證明自己的價值
應該沒有人會在乎你是什麼科系
大學時間很多,可以做的事情很多
真的不只上課讀書
真的不只心理系
| ![[juju.png\|80]] | Hi,<br>這個題目是來自我在 [2025年成大心理營](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2025nckupsycamp/) <br>的演講中臺下同學的提問<br><br>想瞭解更多 心理系大學經驗和職涯話題<br>看這篇:[[我不喜歡聊過去]] |
| ----------------- |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